1. 认识世界
世界并不是你主观认为的那样。
在客观世界里更好的做决定、解决问题,更好的生活。
“不幸”的结局千千万,但源头只有一个 —— 无视、否认客观世界。
认识这个客观的世界和我们(生物学的我)的关系。
世界过于复杂,没人能全部搞懂。
例如“股票”:股票投资不是单一事件,是极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经济大势、行业前景、政治环境、国家关系、公司财务、公司价值、公司市值、公司结构、市场产品、股票价格、甚至CEO的个人特质;你的资金、你的投资动机、你的投资逻辑、甚至财务上父母、社会对你的影响…… 所有因素揉杂在一起,相互影响、决定了你最后的投资行为与股市的发展。
要“成功”,你不需要多么的聪明,你只需要时刻避免犯错就可以了。不要犯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也不要犯愚蠢至极的大错误。不要犯错,你就大概率能行。
不要碰任何会导致死亡的东西:毒品、犯罪等,因为这些都是无法弥补的大错。集心理学的思维盲区,把它们做成一张checklist,每个重要决定都要严格的过一遍表格,因为他要避免任何犯错的可能,哪怕是极小的错误。 所以当被称为股神的搭档巴菲特夸赞Munger是世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的时候,他说自己并不聪明,他懂的东西都是基础学科最基础的东西,很多人都比他聪明,他只是比别人少犯错,避免了糟糕的处境。
世界很复杂、要尽最大可能理解复杂的客观世界,从而避免犯错、做正确的决定。他理解复杂的客观世界的方式并不是什么前沿科技,而是最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
他特别强调Hard Science领域(工程学、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的基础知识对理解世界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学科是客观世界的语言,尤其是数学,因为你无法在数学上撒谎。 这些学科能给到我们的信息更接近世界的客观存在,以此为据所做的决定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决定。
相反,不懂这些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意味着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那你看到的世界就会扭曲,会导致愚蠢的决定。 后面我会介绍二语习得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是怎么用数学回答”学外语“的问题的。 到时,你就能发现小学加减乘除的数学竟然能帮你在学外语这件事上省下超多时间与精力。
所以,要掌握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解复杂的客观世界,才能让自己所有的信息尽可能准确,避免犯错、做更正确的决定。
2. 认识自己
媒体信息的选择,书籍
身边的人,选择对你认知有成长的人,他人的信息对你有什么影响?
选择你要受到什么东西的影响。
信息影响你的选择。
你是在复杂的客观世界中做决定、解决问题的那个人。而人存在很多思维盲区与行为习惯,会影响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如果不了解,很容易被它们控制,做出一些无法理解的愚蠢决定。 所以除了认识世界,我们还得认识自己。 那么认识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是了解人类大脑、行为的运作机制
怎么学习基础心理学来理解人类行为?
拿背单词学英语举个例。很多人明明吃过背单词的苦,明明知道没什么用,可还要继续努力背单词,就像飞蛾扑火。不同的是飞蛾不知道火会把自己烧死,但背单词的人很多都知道背单词没用。这让人很费解,但类似的行为无时无刻都在发生,为什么?
答案在人脑的运作机制!他首先一定会说:跟世界一样,人类大脑、行为同样复杂,原因不止一个,有很多心理学在共同起作用。
背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很大的沉没成本,会让人不愿意放弃。心想:“我都已经背了那么久、那么多了,再多背一些,一定可以!一定有用的!会听到各种“背单词重要”的信息,这些声音会强化背单词的行为。
还有背单词虽然没啥用,但是会带来“我很努力”的感觉。人们其实不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成就感在学习。 这种“我很努力”的感觉会带来成就感, 会感觉自己有价值。 这种incentive对行为的强化作用远超你的想象。Coursera上有一个报名超300万人的免费课程 —— Learning How to Learn ,里面有解释这个现象。 课程讲的是很基础的学习理论,记忆运作的原则等内容。
那些知道背单词大概率没用还在背单词的人,其实在为自己的这些cognitive bias买单。 它们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在背单词。错误的决定、糟糕的处境、难以改变的现状,是这些人的标签。
所以不单要认识世界,也要认识自己(人类大脑、行为机制)。这些大脑机制是我们无法剔除的,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同时也为此买单。不想为此买单?
那你必须先认识它们,然后invert, always invert! 反向思考!反向思考!认识之后,做预防,别犯错!反向思考的思维模型应该是Anti-Gaming。
认识复杂的客观世界 + 认识复杂的人类。 然后以此为据做决定、解决问题。
3. 多视角看世界
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是Munger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了,他是怎么执行、解决问题的呢?
Lollapalooza Effect —— 好上加好效应!这是另一个思维模型。 什么意思呢?
想象你身上绑着很多绳子,每个绳子超不同的方向拉扯,是不是会感觉自己要四分五裂? 这是很多人生活的样子。工作、家庭、学习各种因素在朝不同方向拉扯,相互成为对方的阻力。 感觉做什么事都很难。
Munger的思路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有绳子朝一个方向做工,同时想方设法增加更多往这个方向做工的绳子,无限的叠加它们,从而产生巨大的复利效应。这样,就会产生翻天覆地、你甚至都无法想象的效果。 这是Lollapalooza Effect。
因为Lollapalooza的缘故,Munger强调一定要了解多学科基础知识。 他是要我们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去发现更多可以朝同一方向做功的因素。然后无限叠加这些因素、制造复利的力量。 同时,他也是在警示我们不要陷入单学科、单视角的泥潭。因为当你只有一个视角,你会企图用这一个视角解决世界里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已经说过了,世界极其复杂,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学科无法解释世界,单学科所做出的判断也大概率是错误的判断。
单一视角要不得,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界很复杂,我不懂。 时刻问自己:我怎么证明自己是错的?有什么是我没看到的?
所以,要学习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多学科/多视角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以此为据做决定、解决问题。 Munger管这些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叫mental models(思维模型)。他建议打造一张属于你自己的mental model网络(a 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我理解的思维框架),把世界中所见、所听、所经历的人事物放到这张网中最合适的位置。 在做决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这张装满了思维模型的思维框架网络,视为一个checklist,一个一个的检查,直到犯错的几率被压倒最小,做出no-brainer的决定。
这得多费劲啊!确实如此,但这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Munger为什么会如此强调Patience - 耐心、Preparation - 准备、Hard-work - 刻苦、 Discipline - 自律,这四个特性了。事实上,这四个特性是书中描述Munger的形容词。Munger的每一个投资决定都展现了这四个特性,是这四个特性让他放弃、避免了错误决定,做对了大概10个决定,让BHE现在市值接近$800Billion。 他看起来什么都没做,但他其实做了很多很多接近问题根源的准备工作。
我们也是一样,只需要做对那么几个关键决定就好。其余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免否认世界、避免拒绝认识自己,避免愚蠢错误的决定。如果我们准备充分,一些no-brainer决定的机会会出现。 一旦出现,紧紧抓住它们!
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决定只有三个:
跟谁在一起? 做什么事? 追求什么“物”?(不是获取、拥有什么物,我觉得这是完全错误的方向;应该是主动创造追求什么“物”)。
4. Munger思维框架
4.1. 不懂就闭嘴
因此,我不会试图解释Munger在Talk4中提到的全部5个概念/notion,因为有很多我还不明白的地方。不懂就闭嘴,这也是Munger的准则。 他在Talk3中举了一个蜜蜂的例子:
A lot of people are like that bee. They attempt to answer a question like that. And that is a huge mistake. Nobody expects you to know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 I try to get rid of people who always confidently answer questions about which they don’t have any real knowledge. To me, they’re like the bee dancing its incoherent dance. They’re just screwing up the hive. 很多人都像那只蜜蜂一样。他们试图回答那样的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没有人期望你对所有事情都了解得很透彻。我试图摆脱那些总是自信地回答他们实际上一无所知的问题的人。对我来说,他们就像那只跳着毫无条理的舞蹈的蜜蜂。他们只是搞乱了蜂巢。
所以Munger非常欣赏通用汽车的Jack Welch,因为他不懂就会闭嘴。Munger在talk中提到如果Jack Welch遇到蜂蜜的情况会这样处理:
Well, if it were like Jack Welch, it would just sit there. 嗯,如果它(蜜蜂)像杰克·韦尔奇一样,它就会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
4.2. 思考
“…simplify problems by deciding big no-brainer questions first.” (将问题简化至其最基础形态、到让你甚至觉得不需要问的程度)
“…scientific reality is often revealed only by math as if math was the language of God.” (用数学理解问题,因为数学代表着客观世界)
“Invert, always invert.” (反向思考,必须一定反向思考。目的是避免愚蠢的决定与糟糕的处境。)
“…the best and most practical wisdom is elementary academic wisdom…. You must think in a multidisciplinary manner.” (最好的、最实际的智慧/解决办法是基础科学,但一定要做多学科交叉思考。)
‘…really big effects, lollapalooza effects, will often come only from large combinations of factors.” (让人无法理解的成功或失败全都源自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
4.2.1. 简化问题到其最基本形态
在Atomic Habits - 《原子习惯》一书中James Clear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架飞机从洛杉矶起飞,目的地纽约。 如果飞机朝南偏离航道,哪怕只是3.5度,最终会着落在华盛顿,而不是纽约。 所以,一开始就要想清楚大方向,避免无用功。
那要怎么确立方向呢?
Munger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告诉了我们寻找方向的方法 —— 把问题简化至其最基础形态。
Elon Musk造火箭,用的是同样的思维方式。他把造火箭的问题简化到了原材料成本的程度。 这让他突然觉悟:为什么要花天价从俄罗斯人那买火箭,为什么不自己造火箭!后来有了Space X。现在很多人管Elon Musk的这种思考方式叫First Principle Thinking,但其实就是Munger说的简化问题至其最基础形态。
方向明确了,行动才会有效。比如当可口可乐确认要全球化之后,很自然的就会意识到让可口可乐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的重要性。那么,可乐的加工制作方式、全球工厂的建立、全球物流的配送方式、全球广告的营销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如果它们想的还是地区销售,这些问题根本不会出现在它们的思考范畴内。 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简化问题至其最基础形态。
不过,这里有一个陷阱 —— 过度简化。一定要极力避免!这里,Munger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避免过度简化。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more simple.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简化,但绝不能超过它最简单的形式。
原因是当问题简化到无法再被简化后,再强行简化就是在扭曲世界了。 以扭曲的世界为依据做出的决定与行为,必然是错误的,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背单词就是过度简化了“学语言”的客观现实,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4.2.2. Lollapalooza Effect!
Lollapalooza Effect - 好上加好效应。这个词源自芝加哥的一个叫Lollapalooza的音乐节,该音乐节包罗了各种音乐形式,因此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Munger用Lollapalloza Effect来形容多因素叠加产生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现象。 Lollapalooza构成的体系,比如股票市场,有三个显著特征:
我们抵抗Covid-19疫情也有点Lollapalooza的意思。 从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隔离、封城、出行扫码检验、疫苗第一针、疫苗第二针、再到加强针,每一项防护措施都是一个因素。 单个因素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比如只做社交距离保持,或者只打一针疫苗,都无法帮助我们抵抗疫情。 但当所有因素叠加到一起时,就会产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Lollapalooza Effect!
你可以想象每一项防御措施都是一片瑞士芝士,上面有很多的洞。每项措施只能堵上一个洞。那如果只有一项措施,病毒会从很多其他洞中漏过。但当你把很多措施叠加到一起时,所有的洞几乎都会被一层层堵上。 这个叫Swiss Cheese Model - 瑞士芝士模型。
那么为什么叠加因素产生的Lollapalooza Effect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区别呢?(提醒:这些因素必须朝同一个方向做功的)
因为Lollapalooza Effect利用了Munger另一个为人熟知的mental model, 来自数学 —— Compound Effect / 复利!爱因斯坦口中的人类第八大奇迹,这个概念不需要我过多解释,大家应该都知道。
All the returns in life, whether in wealth, relationships, or knowledge, come from compound interest. 生活中的所有回报,无论是财富、人际关系还是知识,都源自复利。
相反short-term people(短期伙伴)是不认识、不了解、不可靠的人。跟它们的沟通,成本极高,可能还需要处处提防、做足安全措施。 菜市场讨价还价就是典型的例子,顾客感觉被宰、店家感觉赚的不够,相互提供虚假的信息,要讨价还价好几回才能买到东西。 最后如果还是感觉被宰,下次你就不会去那个摊位买菜了。所以爸妈都喜欢去同一个摊位买菜,因为有信任在、有复利效应在,店家可能时不时还给爸妈塞把免费的葱。 你看,着其实也是关系复利。
这个探索冒险的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世界、认识彼此世界的过程。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彼此的世界存在冲突,彼此认为自己或对方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要怎么解决问题呢?我觉得是要发现彼此世界的不同,然后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我有天听到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
Attack the problem, not each other. 一起解决问题,不要相互攻击。
怎么创造Lollapalooza Effect?
我们现在回到Munger会怎么帮可口可乐叠加所有可能的有利因素,让它们相互作用、影响,产生复利Lollapalooza效应。 毕竟$2,000,000,000,000 这样的天文数字,也只有复利能够达成了。 所以可口可乐必须得识别所有可能的有利因素,叠加、叠加、无限叠加。
回想简化后的两个基础问题:打造可口可乐品牌、以及全球化,Munger认为可口可乐要的是universal appear - 全球人民都喜爱的饮料品牌。 可口可乐要做的生意是:creating and maintaining conditioned reflexes (制造、保持条件反射的生意),什么意思呢?
就是让人们看到、听到可口可乐,就会去买、去喝可口可乐。 要制造这种条件反射的品牌效应、让它在全球市场重复不断的发生。那怎么做呢?
回到Munger解决问题的第三个步骤:“…the best and most practical wisdom is elementary academic wisdom…. You must think in a multidisciplinary manner.” (最好的、最实际的智慧/解决办法是基础科学,但你一定要做多学科交叉思考。)。所以,答案都在基础学科。
Munger先是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可口可乐的问题,计算出了每瓶可乐的利润需要达到多少,回答了如何创造这样的全球市场、需要争取多少全球份额…… 这本质上,都是在认识客观世界。
在制造Lollapalooza Effect与创造维持条件反射上,Munger更多讨论了心理学。这本质上是在认识人,也就是消费者:哪些大脑、行为机制(心理学)会让消费者重复不断的购买可口可乐?他找到两种方式:
Operant Conditioning - 操作性条件作用
Classic Conditioning / Pavlovian Conditioning - 经典条件作用
各自又包含很多的因素,我不会全部介绍。我想强调的是Munger对于两种不同条件作用的态度:叠加!叠加!无限叠加!利用能够利用的所有有利因素,制造Lollapalooza的复利效应。 所以可口可乐不需要做选择,两种条件作用都要利用。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中,Munger提到有两种能触发条件反射的刺激因素:一是sugar - 糖;二是caffeine - 咖啡因. 要选哪个呢?
那还用问!当然是全都要啊!叠加、叠加、无限叠加! 所以可乐里有糖、也有咖啡因。
经典条件作用是相关性的创建,狗跟铃铛的Pavlov实验大家应该都有听过吧。每次在给狗喂食之前摇铃铛。一段时间后,不给狗食物,只摇铃铛,狗也会流口水。 条件反射在经典条件理论下是相关性的创建。Munger建议可口可乐大量投入广告,把可乐跟消费者喜欢或崇拜的人事物联系上。为什么可乐公司经常用俊男靓女汗珠子滴下来同时畅快喝可乐的画面? 因为消费者喜欢/想成为俊男靓女、想要有畅快解暑的感觉。 用明星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一个因素那能满足Munger的胃口,要叠加!叠加!无限叠加!所以还要添加色素让可乐的颜色更加接近红酒,因为红酒更加高级、是人们渴望的东西。 名字也要有跟人们向往的异域风情联系到一起,所以不能叫某某甜汽水工厂,得叫Coke Cola - 可口可乐!
Munger提到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你已经能明白Munger的意思了:要无限叠加有利因素,创造Lollapalooza效应,让事情朝一个方向复利推动!
同叠加有利因素同样重要的是:要尽一切可能消除所有负面因素的影响,因为负面因素的叠加同样会产生复利的Lollapalooza Effect。 Munger减弱、排除负面因素的方式是反向思考。 Invert, always invert! 这句话,书中出现了五遍!
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
我们来总结下Munger是怎么用自己的思维框架解决2Trillion的问题的,总共有五个步骤:
简化问题到其最基础形态 - “…simplify problems by deciding big no-brainer questions first.”
用数学分析数据(成本、利润等) - “…scientific reality is often revealed only by math as if math was the language of God.”
利用基础学科知识做4跟5创造复利lollapalooza效果 - “…the best and most practical wisdom is elementary academic wisdom…. You must think in a multidisciplinary manner.”
叠加!叠加!无限叠加所有有利因素!- ‘…really big effects, lollapalooza effects, will often come only from large combinations of factors.”
剔除!剔除!无限剔除所有不利因素!- “Invert, always invert.”
4.2.3. 用Munger思维框架,学好外语
4.2.3.1. 简化“学外语”至其最基础形态
学外语这个问题的最基础形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学外语的起点。
很多人都没从这个起点出发,而是直接快进到了方法、素材、单词,马上开始。 这属于问题没确立,就开始解决问题,那很大概率在解决错误的问题。 Clear Thinking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诊断问题的重要性“。 它起到的是我们之前说的把控方向的作用。方向错了,努力都是徒劳。
我们千万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用Munger的框架想一想:学外语的simple no brainer question是什么?
我们可以试下Elon Musk造火箭的思路 —— 把问题简化到“原材料”。 如果我们把语言简化到其最基础原材料形态,答案会是:声音与符号。声音是语言最为原始的载体,符号是后来人类文明创造出来,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符号。 声音与符号是语言的最基础形态,承担的是载体的角色,用来传递信息意思的载体。 换句话说语言的本质就是声音符号、与其承载的信息意思。我们可以得出语言的基础形态公式:
语言 = 声音符号 信息意思
左右两部分同样重要,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没有信息意思的声音符号不是语言,没有载体的信息意思也无法实现传递。
那么,使用语言就可以被简化为:用声音符号传递信息意思。 学外语就是:对接声音符号与信息意思。 这样,我们就知道学外语是怎么一回事了:两个原材料的对接过程:
材料1: 声音符号
材料2: 信息意思
流程:对接1跟2
这里会出现一个陷阱:过度简化,认为“那学英语就是背单词咯”。单词拼写发音是载体、有对应的意思,背诵是对接流程,123都能满足。 可是,背单词好像学不好外语啊,为什么?
因为爱因斯坦的那句老话: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more simple.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简化,但不能超过它最简单的形式。
背单词过度简化了问题,不仅是把学语言的问题过度简化了,并且把记忆的运作机制也过度简化了。
背单词简单的认为两个原材料是1:1的对接关系,一个单词对应一个字面意思,并且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到了单词拼写上,认为只要看到单词能够想起其字面意思就是学会了。 但这合理吗?
不合理。如果你背过单词肯定知道“记住字面意思与能够使用,完全是两码事。很多你背过的单词,你都不会用。“
就像Elon Musk造火箭,每样原材料都缺一不可,但它们的占比是不一样的、组合的顺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外语也是一样,原材料“意思”与“声音符号”同样重要,但占比不同,顺序也有讲究。 背单词的问题出现在「1符号:1意思」的比率,这种比率过度简化了客观世界。
学外语的客观现实是“声音符号”可能只占20%, “意思”的理解得占到80%。
比如Munger口中的Lollapalooza这个词,如果我采用1:1背单词的方法:Lollapalooza - 好上加好。背诵完成、学习完成,但完成的是符号记忆的20%, 我主要是记住了这个单词拼写。意思的理解,我可能只完成了1%,我只是单纯的知道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我全部不知道它的背景、含义、使用场景… 要正确的使用它,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背单词”的逻辑才不管这么多呢,记住字面意思就是完成,得赶紧背下一个单词了。 这就导致背的单词都不会用,因为那80%的意思理解部分都没有完成。 那么完成80%的意思理解是怎样一个过程呢?
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我第一次看到Lollapalooza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这个词跟lollipop-棒棒糖挺像的,挺有意思。 读完Munger的几个Talk后,大概理解了意思。此时,我对意思的理解可能完成了40% 。后续,我又wikipedia了Lollapalooza的音乐节起源,搜索相关文章,跟朋友分享这个概念, 联系上了compound effect,这个时候我的理解才开始接近80%。 而剩余的20%工作 —— 声音符号记忆与对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自然而然发生了。我刚开始用的时候,拼写出过几次错,但现在已经完成不会拼错了 - Lollapalooza。
如果你现在让我使用、解释Lollapalooza,我就不只是只能告诉你它的中文意思是“好上加好“了。我真的懂、真的会用了,我可能会说:
Let me give you an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tuberculosis, three drugs are used. Together, they create a 1 plus 1 bigger than 2 effect partly because virus is less likely to develop resistance to all three drugs. How we prevent Covid-19 from spreading is another great example of Lollapalooza effect. With multiple layers of prevention measures, ranging from social distance to vacc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vention system as a whole exceeds that of any one single measure within the system. So you get lollapalooza effect when all factors add up in your favor, creating a 1 plus 1 way bigger than 2 effect that could literally blow your mind. The secret? Lollapalooza takes advantage of compound effect. We can apply this notion to make language learning as simple and fun as you’ve never imagined possible.
所以,真正掌握外语不是记住符号,这只占20%。真正的掌握要求80%的意思理解,并完成20%的意思对接。
我在80%的意思上投入了80%的时间与精力:阅读、查询、检索资料、分享、再阅读、写作。 Lollapalooza这个词,这几天睡觉都会出现。 这个词跟我、跟我当下的生活发生了极强的相关性。 只有当外语跟我产生相关性,理解才会脱离背单词的两点一线1:1, 理解才会从一个单词点成为一个概念、一个故事、一个面,铺满那80%。此时,再联系上符号,语言才被掌握,你才会使用。 换句话说,你得掌握那个面(80%),你才能熟练使用那个点(20%)。
相反,1:1单词对接:“lollapalooza - 好上加好效应”, 我背个20次,背个1天,过段时间我也会忘记。 即便我记得,我也不会用,因为没有完成80%的意思理解。 这种行为过度简化了语言学习。
学外语「80意思:20符号」的原材料配方是其最基础形态了,no more simple!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no more simple?因为再简化就是扭曲世界了。所以背单词学外语的行为过度简化、扭曲了世界、自然效果欠佳。 我有一个视频(也是课程的一部分)跟这个话题相关,里面同时强调了“近期相关性”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既然背单词效果很差,为什么大家都还在背单词呢?
老规矩,我们用Munger思维框架回答,那么答案肯定是lollapalooza,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在不应该再简化的情况下,把学外语简化到了等同背单词的程度。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了人类天性 - 懒惰的亏。 不想做那80%的理解工作,因为那费时费脑费力。 但是,你不做,就学不会。
另外,背单词的行为还过度简化、扭曲了记忆的运作机制。 背单词的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看待记忆的方式是把记忆当盒子。只要记住单词,单词就进入盒子。只要进入盒子,需要使用时,就可以轻松从盒子里提取、使用。是这种简单粗暴的记忆盒子的看法让人相信背单词就能学好外语。
但是,记忆盒子误读、扭曲了客观世界,因为记忆根本不是盒子逻辑。 具体记忆是如何运作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不要过度简化问题”的概念,我应该已经说明白了。 记忆运作机制的内容,课程中有具体介绍。你也可以自行了解,推荐阅读cognitive science记忆相关的基础知识: 长期记忆、短期记忆、 以及人类大脑提取记忆的方式等。
我已经反复强调无数遍了,扭曲世界做出的决定与行为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背单词要付出的惨痛代价是:一切努力都是徒劳,背了上万单词,但却不会用。 因为背单词学外语的行为扭曲了学外语的客观世界,同时扭曲了人类大脑记忆的客观世界。 说的不好听一些,背单词学外语的行为是对世界的误读与扭曲,是企图改变客观世界的不自量力。
4.2.3.2. 多学科视角看“学外语”
很难理解科学发展这么多,我们对语言、记忆、人类大脑都有了更多的认识。 即便认知仍旧有限,但也不至于语言教育还要停留在教单词、教语法的份上。 在我读研期间(英语教育专业),我也未曾感觉所读的文献、接受的专业课有从本质上去揭露学外语问题的本质。 可笑的是,我当时选择英语教育专业就是想从中找到学外语的答案。但是,直到我毕业,我也没找到答案。
期间真正有帮我看到问题的是最后的硕士毕业论文。但帮我找到答案的不是那篇论文呢,是写论文的过程。 这个过程让我开始接受未知,开始认识客观世界。
我论文的选题是英语节奏,关于”中国留学生如何提高英文口语节奏感“。我的专业课基本没有任何相关内容,这意味着我需要自己去阅读了解所有的东西。 我进入了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同时,因为定量研究的性质,我不能做个问卷调查、糊弄了事。我不是贬低问卷定性研究。我的意思是存在很多随便做个问卷调查、交稿毕业的情况。 我作死给自己安排了数据分析、计量统计。说作死,是因为这些我全都不会。虽然这些是我本科的专业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当时我几乎每天都在打篮球,说篮球是我的专业课更准确一些。
我解释不清当时为什么做了这样的选择,可能就是脑子短路了。 但我做了,承担了风险,接受了结果的未知。 整个过程,我在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解决,没个尽头。到最后,我也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现在我也不记得那时废寝忘食捣鼓研究的数学公式,我记住的是:只有承担风险、接受未知、客观的去探索认识,你看到的世界才会更加接近真实客观的世界。我是直到研究生临近毕业,才真正接受了学术训练,理解了学术这两个字的含义 —— 不带预设的认识客观世界。
潜移默化的,毕业后我开始用同样的姿态做视频,很多视频都让我感觉自己在写一篇小论文。 很多视频也是在继续尝试回答“怎么学外语”这个问题。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总是在推翻自己先前的想法。原来觉得应该这样学,后来发现不应该这样,再后来又发现后来的观点好像也不对。
我的这些经验告诉我,我错的概率远比我对的概率大。千万不要有”我觉得,我认为“的固执己见。要像Charles Darwin(查尔斯·达尔文)一样想法设法推翻自己的观点,不断接近客观世界。
这种尊重、认识客观世界的姿态,让我发现二语习得、TESOL过于局限,不足以认识世界。 我很自然的开始寻找不同学科的视角去理解学外语的客观世界。 所以,我先前讨论的内容,比如简化学外语至其最基础形态、记忆机制等等,跟语言教育、二语习得都没太大关系。反倒是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视角,让我看清了学外语这件事。
这更强化了我“多学科视角看世界”的方式。 原因很简单,都不需要用什么科学解释,用常识就能明白。 想象你带了一副滤镜,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只是这幅滤镜过滤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真的客观世界,它是局部的、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被扭曲的(如果你的滤镜带颜色)。
那多收集几幅滤镜,多换换,你就会发现世界不只是你刚看到的那副样子,有很多你忽略掉的部分,以及看错的部分。其实世界还是同一个世界,但它开始变得立体、丰满,变得客观。 这样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这是为什么我们要不分领域的学习基础学科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认识真实客观的世界!
我研究生的经历让我现在完全不相信二语习得、语言教学是学外语的答案,它们只是一个视角。 那些教授、专家都对自己的理论固执己见,认为那是唯一正确的,攻击别人的观点。 但是世界过于复杂,太多问题都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就能回答的。二语习得等理论只是一个视角、一副滤镜罢了。
学外语的答案可能跟语言根本没什么关系,这是真实到让我窒息的感受:学外语80%的答案都不在语言学,答案全都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里。这也是我放弃读语言学PhD念头的很大原因。
我在我的语言课程里不止一次提到“学外语不止是学外语”,我的意思是学外语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次机会。 你学外语的方式其实就是你看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你在这个世界里的行为。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相信背单词能够完成记忆,那你其实是相信记忆就是个盒子。这种观念会决定你的行为,你不止会在学外语这件事上做出记忆盒子的行为 - 死记硬背,你在其他事情上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 不论什么学科,你可能都会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 这种行为模式会一直跟着你。所以毕业很多年,现在要重新学英文,采取的方式仍旧是背单词。这是因为看待记忆的方式没有改变,还认为它是个盒子。
然而,记忆盒子不是真实客观的世界,你会继续为此付出代价。 记忆盒子是你佩戴的一副滤镜,是扭曲世界的滤镜。你摘不掉这幅滤镜,你的世界就永远都是扭曲的模样。即便你在学校里吃了十多年的亏,知道背诵没有用,你的行为还是会不由自主,因为你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行为自然会跟着扭曲。
这种思维行为模式不是孤立的,你在学外语上是这样,你在生活、工作中也会依赖死记硬背。如果你能从学外语这件事发现自己否认、扭曲世界的思维行为模式,修正它,你学会的就不只是外语。 所以,学外语不止是学外语,它是开始认识客观世界、更好的做决定、解决问题的一次机会。
我再举个例,前面我提到背单词背后的两大驱动力:从众、偷懒。人们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我大概知道背单词解决不了问题,可大家都这样做的,多多少少应该有用吧?反正我也不知道其他办法,背单词也不难,还能感觉到自己很努力,那就先背着吧“。
这是一种没有勇气承担风险去认识世界、推翻自己固有认识的表现。 因为推翻意味着风险、陌生、未知。不背单词,那我要做什么呢?不知道做什么,会很慌!我在毕业论文之前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拒绝未知、拒绝承担风险。很安全,每回essay都能拿到比较满意的分数,但也永远看不到世界的另一面,一直吃着亏。
这里其实也有一个cognitive bias(我不知道术语是什么,好像叫loss aversion):人们宁愿接受已知的痛苦,也不愿接受未知的挑战。 比如,明知朝九晚五工作不是自己人生的答案,可就是安于现状。 现状不佳,但一切已知,一眼看到头;虽然痛苦,但可以忍受。未知,让人害怕。
你从学外语这事上就能看出端倪,背单词的人与明知现状需要改变仍不改变的很可能是同一波人。 学外语上的行为其实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在其他事情上也有类似行为。 这些其他事可能比学外语重要的多,你可能承担不起后果。 因为它们最终会牵扯到人事“物”的那三个问题:1. 跟谁在一起;2. 做什么事儿;3. 追求什么“物”,这些是一辈子的课题。如果学外语能给我一个机会回答这些问题,而你只把学外语当是学外语,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所以,我说学外语不只是学外语。 学外语其实是给了我一次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我直观的感受是,我更理解自己的想法与行为了,知道自己为什么有很多分裂、矛盾的想法与行为了。 现在,这种分裂、矛盾的行为发生的频率变少了。我更coherent了一些(一致、统一?)。 比如我接受不了背单词的行为,我也接受不了朝九晚五被定义。
我现在知道自己该怎样认识客观世界、怎么在此基础上引导自己的行为去全力实现自己所追逐的。 我不可能再否认、无视世界、靠蛮力埋头苦干感动自己了。 这远比学好一门外语重要,因为任何目标的实现,包括学好外语,都要求你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以,你要想学好外语,你必须得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你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你必须多学科、多角度的去看学外语这件事。 这是我对Munger解决问题的办法里第三点“多角度基础学科看世界”在学外语这个问题上的回答。 切记,不要暴遣天物,不要只从学外语的视角看学外语;不要只把学外语当学外语。
4.2.3.3. 用数学看“学外语”
Munger说要用数学看问题,因为数学不会骗人。如果过不了数学这一关,那可能问题很大。 我数学不好,不过好在很多问题都只要求基本的加减乘除能力。
我第一次看到学外语的数学角度是在Stephen Krashen (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学家) 的The Power of Reading一书。当时我还没读Charlie Munger,没发现Krasen其实是在用数学解释学语言的问题。
Krashen用到的数学非常简单。 英语成人母语者词汇量在40,000 - 156,000个,英语母语小孩在小学学校里平均每天认识8-14个词汇(数据来自The Power of Reading)。 我们选成人最小的词汇量 - 40,000,小孩每天学会词汇数的平均值 - 11,那么孩子达到40,000需要:
40,000/11 = 3636.36364天
扣除每年寒暑假3个月/90天,周末跟平时的假期,算两个月/60天好了,那孩子一年上学天数是:215天。那么认识40,000个单词需要上学:
3636.36364/215 = 16.9133193年
所以意思是母语小孩上学17年可以认识40,000个词汇?
其实不是,17年还不够。因为我们还没考虑一词多义、词汇的细节文化背景意思、词汇的使用方式、多到不行的语法与多到不行的例外…… 17年,是在排除这些所有因素的情况下,母语小孩上学17年才能认识40,000字。 一个个单词、一条条语法规则的学语言,在数学上就解释不通。
所以Krashen说,传统教学不是孩子习得文字语言的方式。 由此,他提出了The Complexity Argument,很简单:
Language is too complex to be learned one rule or word at a time. 语言过于复杂,一个一个单词/语法规则的学,不可能完成。
数学在这起到的不是解决问题的作用,是把控方向的作用。 如果你一开始就有数学的视角,那你就知道背单词的行为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可以避免背单词的无用功,寻求其他的办法。确认方向对了,再开始做有效的努力。不论什么方法,数学上一定要能解释的通,不然很可能就是在做无用功。
Krashen认为literacy(识字、读写能力)并不是通过传统教学完成的、而是通过阅读完成的,所以书名叫The Power Of Reading。里面有很多其他的argument,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文献看。
对于外语学习,Krashen有着同样的看法:外语能力不可能通过教学获得,一定是通过自然理解习得的。由此他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入” —— 在放松状态下大量理解有趣的i+1难度素材,语言习得会自然发生。i指语言学习者当前语言水平,i+1指比语言学习者水平稍高的难度。 可理解性输入有几个重要前提:大量、有趣、可理解。我这里只是非常不严谨的跟大家介绍这个理论,课程中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Stephen Krashen的文献进行阅读。
我这里不是要推崇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恰恰相反,我想大家对它提高警惕。“它存在很多问题,在学术中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最严重的还不是这些问题,是对”可理解性输入“的迷性。因为现在有很多超过百万播放量的视频给”可理解性输入“背书,给人造成”可理解性输入“就是学好外语的“唯一”答案的假象。
这种对方法的迷信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当你迷性任何一样东西,它会成为你唯一的视角。 你会用这一个视角解释、回答所有问题,甚至攻击其他与你不同视角。但事实是,世界非常复杂,绝对没有一个视角是能够解释、解决所有问题的。
Munger称这种现象为A man with a hammer problem,源自一句英文谚语:
To the man with only a hammer, every problem looks like a nail. 对于只有一把锤子的人,每个问题都看起来像一颗钉子。
迷信”可理解性输入“会像迷信背单词一样,让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接下来你就要用这把锤子解决只有扳手才能解决的问题。很明显,行不通。
所以, ”可理解性输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可理解性输入”很大的卖点是它强调对意思理解,这符合学外语问题的最基础形态,所以人们潜意识就觉得这东西make sense,起码比背单词的逻辑更加make sense。
但它有很多问题,比如 “可理解输入”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我们会说的内容。就算是,也不一定是我们说话的方式。 换句话说,它可能不一定能够满足我们的表达需求。如果你尝试过“可理解性输入”,一定有过这种感受:输入很多,也理解,但记不住,要用的时候还是用不出来。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后,你还是会觉得自己的输出能力有限。 这个输入与输出的gap,“可理解性输入”要怎么填上?
“可理解性输入”给出的答案是:一定要选择有趣的素材。但有趣是很主观的概念。 比如我今天对出门散步感兴趣,明天可能就不感兴趣了。同样的,一本书我今天读着挺有意思,明天可能就不这么觉得了。
这本质上是相关性的问题,怎么持续保持内容跟个人输出表达的相关性?
老规矩,用Munger思维框架思考:“Invert. Always Invert!” 反向思考,一定要反向思考! 什么是时时刻刻跟你个人输出表达相关的?
答案是你每天所思考的东西、所做的事情、你的世界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可理解性输入”的问题是它很难一直保证跟这些东西的相关性。甚至,很多时候它要把你从你的世界里拉出来,逼迫你去阅读一些跟你世界无关的东西。 此时,即便你理解了意思、完成了符号的对接,它们也无法得到使用,因为跟你的世界无关,长久就会被遗忘。
问题还有很多。我的意思不是“可理解性输入”没用,它很有用!我的意思是单靠它不行,单一视角很危险。千万不要迷信单一方法。
4.2.3.4. 无限叠加有利因素,无限剔除不利因素
很多人在学外语上花很多时间精力找方法、素材,但是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执行!有没有持续的做这件事,才是最终成败的关键。所以怎么持续执行?
Munger思维框架逻辑是无限叠加所有可能的有利因素,创造正向的Lollapalooza复利效应; 同时无限剔除所有可能的不利因素,消除负向的Lollapalooza复利效应。
所以如果Munger要学外语,他一定不会迷信单一的某一种方法。首先,单一视角无法解释客观世界,其次单一方法无法起到叠加的Lollapalooza复利效应。
那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视频都宣称自己是用某一种方法学好了外语?
Munger同样会告诉你有很多原因。 首当其冲的是confirmation bias, 他们在事后通过某一理论(跟读、精听、可理解性输入、背单词…)来解释自己的“成功”。 这些方法多少都是有用的,事后怎么解释都能解释的通。 越解释越容易相信就是因为这些方法而学好的。
但事实大概率是除了视频中他们背书的方法,他们也一定使用过其他方法、做过其他努力。 你怎么排除这些因素的作用呢?很难说的清楚。 视频里呈现的是个体事后的主观感受,是重塑的记忆,是事件的局部还原。
拿我个人学英文的经历来说,我做过不同形式的可理解性输入,我精听过,我跟读过,我背过单词,我跟外教练过口语,我出国留学过;我转变过我看待语言的方式,我单视角看待过学外语这件事,我也多视角看待过学外语这件事;我很努力过,我也厌学过… 我没法告诉你,我英文学到现在的水平,就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个因素的原因。 因为,事情不是这样的。
事实应该是所有这些方法、素材、努力等因素相互叠加、作用,起到了正向的Lollapalooza复利效应,让我英文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我相信其他学好外语的人,也是一样。
所以如果你要参考别人的经验,你不应该迷信他们说的任何方法、素材,而应该考虑有哪些是你能叠加的有利因素、哪些是你能剔除的不利因素,想方设法制造你学外语的正向Lollapalooza复利效应。
我还需要提醒大家,这里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学好外语的那个人根本没有利用Lollapalooza复利效应,它可能是纯粹靠努力。 虽然单凭努力能达到的水平有明显的上限,因为不符合学外语这个问题最基础形态的解决逻辑,但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我再拿自己举个例,我出国前考到了雅思4个7,应该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但我80%靠的是努力。我从早到晚的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家里,除了准备雅思,没有任何其他的生活。 那是我再也不想回去的努力,是很窒息的努力!
如果事后我做个视频分享自己考了雅思4个7,说我用了哪些哪些方法,一定也会有很多人模仿我的方法,企图复制我的“成功”。
但事实是我“成功”的核心因素是努力!就我当时的努力程度,说实话,从我带雅思学生的经验看,能复制的很少。 那么,模仿我方法的人,从一开始就是大概率要失败了,因为它们无法复制最关键的因素 —— 我的努力程度。
如果我可以从头再来一次,我绝不会再那么努力, 跟个愣头青一样去跟负向的Lollapalooza效应做对抗。 如果从头再来一次,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制造正向的Lollapalooza复利效应,让学英文这件事的执行变的自然、轻松。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首先需要意识到另一个过度简化的误区 —— 将学英文视为独立事件对待。 什么意思?
学英文不是独立的一件事,它是我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而已,除了学英文外,我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发生。 所有事情都在相互联系、作用,影响着学英文。 你可以想象有两个圈,大的圈是我的世界,里面存在很多小的圈,其中一个是学英文。这个学英文的小圈同很多其他的小圈联系在一起,相互牵扯。
当所有小圈在世界里相互拉扯,朝不同的方向作用,学英文这件事会阻力重重。在我备考雅思的那段时间,还发生着很多其他的事:我睡眠不足,没有任何social,没有运动,压力巨大、焦虑、抑郁,出国一堆手续、财务的压力… 所有这些事都在朝反方向拉扯,让备考雅思阻力重重。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对抗雅思。你能想象我的生活有多糟糕,我就有多努力。
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消除一切不利因素,叠加一切有利因素,制造推动学英文向前的Lollapalooza复利效应,减少学英文这件事的阻力。我绝对绝对不会天真的把学英文这件事从我的生活独立出来,单凭意志力执行。 这是过度简化,这是扭曲世界。 学英文只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学英文是在其他事件的作用、影响下推进的。 学英文是否能够得到执行;执行是顺利、还是阻力重重,取决于我的世界里的事件是否在相互拉扯、阻碍,还是一致的在超同一个方向推动。
记得爱因斯坦的话: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 more simple. 一切都应该尽可能简化,但不能超过它最简单的形式。
千万不要否认客观世界,把学英文过度简化为独立事件。
但是我发现很多人都过度简化了,认为学外语是件独立事件,一直在埋头下努力。 事实是,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任务、责任,让学外语阻力重重,极难推动。可是他们不寻找交集、不调节这些事情的关系,而是强迫自己更努力、更自律,牺牲睡眠从所剩无几的时间里榨取更多出来学英文。 逐渐,学英文也成了其他事情的阻力,相互拉扯。像是两股力量在朝反方向用力拉扯一根皮筋,最后啪的一声皮筋断掉。 那个人就是那根断掉的皮筋。
你懂我意思了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所有事情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你一定要认识到世界的这一面,看到世界里的各个小圆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你看不到,那么事情会非常难,因为会有很多你看不见的力量在拉着你往反方向走。你会无法理解自己的矛盾、分裂行为!为什么我明明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却一直做着伤害自己的实现目标的事?
如果你要学外语,你必须看到学外语不止是学外语的事实。 要想尽一切办法无限叠加所有可能的有利因素,同时想尽一切办法无限剔除不利因素,制造向前的Lollapalooza复利推动力! 我现在也是这样看待生活中其他的事,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成为彼此的推动力而不是阻力。这是学英语给我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4.2.3.5. 继续带你看我的世界
所有决定、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在客观世界里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客观世界。 所有决定、所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都由你做出,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自己。 在尽可能准确的信息基础上,做决定、解决问题。 而每个我们要做的决定、要解决的问题又都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一次机会。
学外语给我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我很庆幸自己最后走出了学外语的单一视角。真的十分庆幸,因为我当时已经“误入歧途”走入极端单学科视角了,我去澳洲读英语教育研究生了都。我居然走了出来!我真的十分庆幸!走出来,也是应差阳错,因为研究生最后的毕业论文。
不过一切都好,好在我走了出来。 因为学外语的经历,我把我生活里的事情都联系起来了。像是侦探电影里迷失的主角,突然发现了秘密,所有线索都开始连接起来,把案子给破了。
这个秘密就是Munger的思维框架,我现在要继续带着这个框架做更好的决定、解决我人事“物”的问题:
跟谁在一起?
做什么事儿?
追求什么”物“?
我提醒自己每个决定、每个问题的解决都发生在我的客观世界里,不要忘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不要忘记简化问题至其最基础形态;用数学的视角看问题;在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里找答案;无限剔除不利因素;无限叠加有利因素。
对了,还有个很重要的事:寻找三个问题的交集,三合为一。 找交集、再细分。这是同Munger的5个原则同样重要的东西。可笑的是,我以前对Munger的5个原则视而不见,也对“找交集、做细分”视而不见。 以前,我好像蔑视世界,把自己凌驾于世界之上,做了很多蠢事。
现在,三件事,我好像都看到了一些答案,看到了一些交集。 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创造、去实现、去维持。 执行的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观察自己是怎么做的,是否偏离航道。想象自己手里提了个篮子,把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放到篮子里去。 未来,我要用篮子里的新故事,用全新的视角带你再去看看我的世界,看看我是如何在我的世界里回答这三个问题的。这是我的long-term vision。